发布日期:2025-02-03 15:49 点击次数:64
儿时,正月里唱大戏,是乡间一大盛事。
正月才开个头,年还没有拜完,大戏就要上场了。那时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,唱戏的消息一传出来,就像风一样吹遍了乡间的角角落落。听到这个消息的人们,见了面就会相互转告,约着一起去看戏。那份快乐欲飞的心情,真的是什么也不能比的。
正月初二,记忆中的乡村唱戏就开始上演,一场接一场,热闹的戏事裹着年味儿挤满了正月。我们这些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向祠堂里跑。祠堂里搭着戏台,戏台很高,戏台两侧的柱子上贴着“舞台小天地,天地大舞台”的对联。
唱大戏,搭戏台子不算讲究,一般选在学校旧址操场上,或者村南头砖瓦厂的空场上,场子上砌了一座大方台。有的戏班子自备木板、铁管,几个壮汉两三个钟头就可搭成;有的戏班子会请村民搬桌子平放着铺成戏台,再扯上篷布便可。
早早地,孩子们胡乱扒拉两口饭,拿了板凳,有的拿几块砖,就到戏台下占位子了。不一会儿,各家孩子都如好汉似的挥着胳膊,喊着自己家人、领着自家亲戚落座。女人们说说笑笑大大咧咧坐下,趁着戏还没有开演,聊起闲话家常;老头老太太仰着脸儿,昏花的老眼瞪得溜圆,支棱着耳朵生怕漏了哪句戏文儿;男人们吸着烟,咧着嘴,一边看戏一边不停环顾四周。
戏台挂上红灯笼,演出还没开始,乐队正在打“开台”,先让场面热闹起来。锣鼓钹铛一起打,几里路外都能听见。村里人听到“开台”声,都匆匆收拾好家务,急忙朝祠堂里赶。
“开台”打了两三场,观众已经不少了,不但戏台下的场地站满了人,连祠堂两边的厢房走廊上也都人挤人。卖糖球的、炸爆米花的,生意一片红火。卖板栗的老者苍髯皓首,声音古老而诱人。有的孩子骑在大人脖子上,有的孩子钻进后台偷看各种道具和戏服,有的孩子在戏场外围放掼炮。
“咚咚锵——”锣鼓一敲,胡琴一拉,戏就开演了。戏台上,长袖甩成了旋风,高帮靴踏出一阵烟。小丫鬟着一身花套衣衫,迈着碎步缓缓走来。耿直的黑脸暴怒无常,打着转儿“喳喳”地叫个不停。倜傥的书生便是另一个模样,扇子一滑,像掠过几缕春风。演员一个个走进角色里,戏台像是穿越时空走来,演员观众近在眼前,却又如隔世般遥远,相望但不能相拥。前台西征,烈马腾空、武将操戈,战旗舞起西风,转瞬间又是盔甲嘶吼、跟斗翻卷、擂鼓震天,酣战卷起尘烟。
演员们一头埋进戏中走不出来,被一场场战事淹没了,忽又从历史的隧道中跑出来。观众十米观景,一眼却看到千年之外,看到北宋,看到南陈,看穿了世间美丑和爱国豪情。村里的戏台上,我一场接一场地看过好多戏,如《杨家将》《木兰从军》《精忠报国》《小罗成》《霸王别姬》,还有《西厢记》《将相和》《桃花扇》《卷席筒》《玉堂春》和《大闹天宫》《武松传》等。这些虽是乡戏,上演在乡下的舞台上,却自有天然野趣之美,像自然长成的一粒粒小珍珠,打小深埋在记忆中。
那时剧团演的大都是古装戏,没有字幕,演员们在台上唱,有时候台下的观众尽管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,但仍然看得津津有味。他们不是看戏,而是在享受大戏带来的浓浓年味儿。那时,好多人都喜欢和我们村里的一位读过书的先生一起看大戏,因为台上唱的他都懂。他一边看大戏,一边给站在他周围看戏的人作讲解。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对他的讲解不感兴趣,我们感兴趣的是戏台上的武打,红脸和黑脸打、小生和老生打,打得越热闹,我们就看得越开心。
时过境迁,年华随风而逝,当年的小伙伴,如今都已两鬓染霜。故乡的年戏也离我们渐行渐远,但我常常怀念儿时小村戏台那锣鼓喧天、鞭炮齐鸣、人声鼎沸的欢快场景。在我的心中,故乡正月看大戏仍是一缕淡淡的乡愁,它用一抹诱人的色彩,装扮枯燥单调的童年,成为儿时的难忘记忆。
【来源:掌上曲靖】